习惯排第一位,习惯的本质其实就是耐心,人各有差品,但最优秀的品质就是认真,也就是所谓耐心。
无论应试教育(概念强行填鸭)还是素质教育(博弈训练)最终考验的都是耐心,孩子从幼儿开始所谓童子功的本质就是磨,这种磨其实应该磨到近而立之年。
听说读写就是一个概念落实过程,落实到最后的写就是磨,写后面还有一个表述,那就是举一反三的能力了,这个其实没法教育,虽说是孰能够生巧,但更多是天赋开始产生作用。
所以如果只能选择一个品质加成给孩子,即做到可省心放心,那就是耐心、习惯。
耐心教育其实是很难的,耐心不仅是能坚持,所谓坚持只是一个结果表象,更重要的挖掘兴趣点,干一件事情就像树根一样多个脉络延展,只有一条树根是很难坚持下去的。
兴趣不是自然就有的,自然的兴趣都很单调枯燥,很容易丧失新鲜感,成年人也一样。关键在于挖掘和延展新的兴趣点。
做一件事情不是这件事情本身,而是联系其他更多的事物。
钓鱼不仅是钓鱼,更是在自然情况下与鱼和环境的博弈,也是现实中某种人事的反射,这样孩子对结果就会形成集中注意。
我的做法比较笨,就是与孩子一起干,教育是引导,而不是命令,下命令没有任何实际作用,而且会适得其反。
2、逻辑
孩子从学习第一个阿拉伯数字开始,脑子就开始装逻辑了,这个其实挺简单的,逻辑分死逻辑和活逻辑,从死到活的一个装载过程,也就是点线面到维度再到博弈取舍变化的过程,一点点装。
逻辑思维要结合形象思维,到了活这个阶段,就要介入抽象思维,全靠想象力,没有标准。
现在教育最可怕的是形象都是死的,6像勺子4像红旗已经讲了几十年了,没有做更新换代,极端例子就是有的小孩子遇到的问题,是2个苹果加2个苹果知道是几个,换成别的东西就蒙。大孩子也一样,这得看老师,遇到一个好老师三生有幸。
学校教育问题在于形象给规范化,何谈抽象思维?脑子开光就是能够玩抽象的才行。抽象需要自由联系。广州起义的历史意义是一句话,也可以是十句话才行,没有标准答案。
这个东西就只能靠家长了,主要就是拿出时间陪玩陪聊,多种玩,真能玩到一起。一起画画弹琴,一起总结,在具体事物上互相否定再否定,达成一致意见。
和习惯一样,家长脑子有什么逻辑,行为有什么习惯,基本都会装到孩子身上。
3、观念
习惯养成和逻辑装载属于打底,开始盖建筑就是装观念,因为观念是属于社会层面的了,涉及到人的价值观与人生观。
前两点是立人基础,这点是立世基础了。
观念不光是孩子的,也考验家长的观念,观念的根本在于社会的边界,让孩子能看见的东西在什么边界范围。
这个跟孩子年龄阶段有关,我也没太多经验。
我的逻辑就是女孩圈养有边界,女人活着要幸福得会给自己画个圈,当然这仅是我的看法;男孩散养有原则但没边界,男孩不能画圈,这个圈得到他三十四岁自己去画,没边界不是没谱,而是很多看似不正常的东西给他逻辑正常化,也就是有规矩的浑蛋。
其他一些比较具体的,也比较简单,只是反复唠叨,磨观念。
凡事皆有解决办法,只有完美程度的区别;
好东西慢慢吃,快乐的事慢慢享受,节制。
不一定对,我是觉得这观念简单且适用时间比较长。
我是认为教育不是命令,不是说教,只是示范和引导,像平等的朋友,一个有责任与义务的好朋友。
这个区别建立在孩子是产品、还是独立的人两种观念下。
成为朋友关系,孩子才能在我们身上获得更多力量,而不是成为一种负担。
帮助树木成长会给它加上给多夹板来固定成型,夹板不是用嘴说出来的,是通过陪伴示范设置出来的,但夹板早晚会拆卸掉,树木长成什么样子是管不了的。
我对孩子没有期望值,也没有希望的样子,只是做一些我觉得有责任做的事而已,因为期望与希望很可能成为他们幸福的负担。
“你和你哥哥出生后,你妈妈对我说,以后我们就是孩子们的回忆。当时,我还不知道这句话的含义,现在我懂了!”
教育孩子有什么按时方法?
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:任何一种教育现象,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,他的教育效果越大